
時間:2024-04-03 14:56
2024年3月26日,在“第21屆中國百貨零售業年會暨商業創新峰會”正式召開前,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組織召開了“零售領航者圍桌閉門會”。會議上特別邀請了協會副會長和部分集團的董事長、CEO,以及商務部流通發展司的相關領導,共60余位嘉賓議。大家對于零售發展以自由的方式交流各自的觀點,碰撞思想,提出建議。
滄州市華北商廈有限公司總經理 胡玉華:
我們2023年的銷售和客流對比2022年都增長了30%左右。從我們的經營看,三線的百貨公司還是生機勃勃,這可能和我們的調整、向購物中心轉型也是相匹配的。因為除了我們的百貨,還有占比將近30%-40%的餐飲、娛樂、電影院等等,也是充分結合了百貨和購物中心的優勢,來打造現在這種商業。過去我們都說向購物中心學習,購物中心其實也在向百貨學習,他們也在細化各個品類的分層,讓顧客更好購買、更方便地購買。
就今天的話題如何應對線上分流問題?關于線上分流問題這是一個趨勢,我們實體零售現在能做的只有積極融合、積極順應消費趨勢,在這個過程中充分發揮線上線下各自的優勢。比如說我們利用線上的傳播和便利的功能,再結合線下的服務和體驗,這就是相結合,真正適應消費者的需求。
線下零售在線上業務如何戰略定位?我們想的是我們的戰略定位宗旨,我們的線上服務宗旨還是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,顧客需要我們做什么我們就做什么。超市是為顧客提供質優價廉的商品,包括配送服務。百貨是充分利用品牌資源、商品資源、導購服務資源,通過資源充分利用起來。沒有時間、沒有空間的限制,我們幾乎24小時都可以提供服務。我們跟顧客成為好友,在好友交流的過程中就產生交易。
中央紅集團執行總裁 徐衛國:
哈爾濱中央紅集團起源于百貨,但是我們在商超、農業、綠色食品加工業做了深耕,打造的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模式。當前優秀零售企業的核心的特點是一致的,就是服務的深挖。面對現在線上的變化其實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考量,還是要搞清楚定位問題,顧客是誰,能給提供什么樣的服務?這一點很重要。后疫情時代的零售,借鑒日本專家的觀點,叫“第五消費時代”,有三個基本特征:低增長、老齡化、無欲望(躺平)。
這些變化都給我們很多啟示,靠什么吸引顧客、黏住顧客?線上的變化是不可逆的,只是在三年疫情中加快了這種變化,一旦顧客養成習慣之后對實體的打擊非常嚴重。其實現在細分析的話,線上的商品價格并不比實體低,而且部分商品的品質和百貨店是不同的,為什么大家還在買?可能是消費心理的作用。
實體一定還有春天,要在深耕上做到位。不管是區域性還是全國性的,要比拼在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心智能達到什么程度。我們企業做百貨出身,也做商超,還有六千畝的有機農場,有綠色加工廠,以及一個新的業態“陽光農業超市”。
線上分流其實不重要,關鍵是在你所從事的行業和業態當中,是否真正了解到用戶的需求,真正深耕。如果把服務做精做細,生意一定會好。
銀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 張連營:
零售業,包括百貨業的本質,一個是商品、一個是服務。而服務來自于最基層的一線員工。我們今年深度參與了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“商業導購技能大賽”,在服務技能產生價值的路上,銀座會繼續堅持下去。線下的服務可能會更利于建立起我們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,更利于未來對我們老顧客的維護,讓我們老顧客帶來朋友,這一點是不一樣的。
現在整個零售業都比較難,這幾年我們做了一些探索。集團的各個業態面臨的線上競爭壓力比較大,這時候我們更需要做的是主動應變、要積極擁抱。
主動應變是線下的商業要堅持調改,這個難點表現在報表上。銀座集團三年戰略里面,滾動發展計劃大調門店基本上每年都堅持在12家左右。這個投入不僅僅是對門店的煥、對規劃動線的優化、對整個業態的優化,更重要的還是在于要適應線下消費者對于實體門店的需求,這個是必須要改變的。應變的另一方面是商品力。零售企業要對商品有極強控制力,買的能力過去因為時代的變化,企業掙了快錢,把買的能力放棄了,今天應該要拿回來,這是必須的。
積極擁抱是必須要適應線上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分割部分的現實。我們對于管理人員這兩年核心打造的能力就是必須會用線上的工具,對于線上工具的邏輯必須得明白、必須會操作。第二是對線上的門店必須要像線下門店一樣去巡店。只有做到這兩點,才可能讓我們線下的實體減緩衰落的速度,并且拿回來一些份額,收獲一些增量。
中興商業董事長 屈大勇:
有一些百貨之所以今天生存好的原因,是有三大優勢:一是區位優勢,地方好;二是規模優勢,單體店有一定規模,并且里加了一些其他業態;三是資源優勢,有成群結隊的效果。從單體店講,百貨和購物中心不可比,購物中心是房地產和資本的衍生品,背后是資本,是以錢生錢;百貨是以人生錢,勞動力生錢,靠一點一點積累現金流。
就整體來講,市場是逢多必少,據說今年四五百家的購物中心要誕生,商業體增多,單體店的生意一定少,單體店漸漸養不活了就開始倒閉了,倒閉以后市場又回到平衡了。這個就是過猶不及,所以要有一個平衡點。現在的商業太過剩了,百貨之所以能剩下,真的是勝者為王。有的小企業不具備規模優勢,不具備資源優勢,最重要的是得活下來,不同的百貨有不同的生存方式,這是至關重要的。
面對目前的百貨行業,一個是深耕,一個是轉型,你就可以堅持,這里面有兩句話:一是見微知著,從小的變化當中看到未來的發展。如果現在已經開始有虧損了,而且不具備規模、區位、資源等方面的優勢,必須得轉型。二是臻于至善,做得好的都是量的積累引起質的變化。中興百貨以多功能業態存在,本地放大。由最初的54000平擴大到15萬平,由15萬平再到2010年擴大到24萬平。疫情中我們不僅沒有虧損反而盈利,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定位。另外,布局、招商、內容有自己的節奏。怎么吸引人氣?我們的做法是“三引三來”:吸引年輕人來玩、吸引全家人來逛、吸引全省人來買。
跟購物中心不能硬碰硬。購物中心新,我們要變新;購物中心大,我們要變大;購物中心業態多,我們要變多。今天百貨人都是很驕傲自豪,我們是購物中心商品經營的老師,而且我們也是線上的老師。所以要堅定信心,執著前行。
國芳集團董事、國芳百貨總經理 柳吉弟:
國芳集團25年來能夠在西地區引領市場,有幾個做得比較好的。一個是數字化轉型運營的能力。這幾年我們在工具和團隊的培養方面投入非常大,工具其實是相對簡單的,重點在團隊數字化能力的建設和培養方面,這幾年在終端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比較多,也取得了一定成績。通過數字化運營做到會員的深度分析,同時深耕顧客的價值。我們做會員深度分析的目的就是為了提早洞察消費者的需求,從而賦能于品牌、員工,提升商品力。
聯營模式下的商品力也是我們重點提升的。我們會吸引品牌旗艦店、首店、明星到店,因為這背后代表著我們對商品力的集結能力,說明我們能否拿到限量款和明星款。所以百貨的聯營模式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,商品的集結能力和轉化力也是為我們會員賦能。
一個案例是波司登防曬服產品,我們通過數據的分析和洞察,去找能夠適合波司登防曬服背后更多的客人,并精準觸達。去年夏天我們店里波司登防曬服的銷量翻了三倍。通過數據化的運營能力,通過會員的深度挖掘,我們能夠深耕顧客價值,并且為顧客盡早提供一些需求,我們就做到了最大商品力的轉化。
我們希望通過百貨聯營的模式,能夠為員工、為品牌商賦能,通過這樣的賦能提高我們的商品力,再通過商品力轉化銷售能力,做到內循環。
安徽省阜陽商廈董事長、總經理 張志鋒:
我們面對現實問題不少,消費降級,購買力分流,消費力不足,消費信心不足等等,但是在座的都生存下來了,有些還越來越好,這就是危機當中有機會。
當前深層次的問題有幾個,這是各種困難、毛病疊加的結果。一是大型商業沒有規劃。地方政府招商引資,擴大產業規模,房地產自建自留產業,造成現在百貨、專業店、專賣店、購物中心越來越大、越來越多,導致了現在銷售分流、購買力分流。二是產能過剩,內卷嚴重。線上低價傾銷、廠家直銷,價格戰越來越激烈。更重要的是現在管理成本越來越高,電費漲價,人力資源成本越來越高。
面臨這樣的現狀,建議國家要盡快出臺商業規劃條例,現在房地產已的問題,很大程度上是沒有規劃,盲目發展的結果。
面向未來要堅定信心,大家肯定要知道,當年WTO入市的時候,大家都說狼來了,中國的企業不但沒倒閉,還擴大規模了。199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,說百貨倒閉,現在我看在座的規模越來越大,越來越好。說明盡管現在面臨很多困難,但只要堅定信心,未來依然可期。
現在要練好內功,做好轉型升級。一是調改升級,二是進行數字化改造。同時還要有好的體驗,讓年輕人來打卡。在服務方面,要從服務的外延向服務的內涵進行轉變,從服務的形式向服務的內容轉變,從服務的質量向服務的技能進行轉變。我們要發揮自己的優勢,誠信不可缺。誠信信譽好了,品牌信譽才能好,品牌信譽好了銷售才能好,才不至于落后這個時代。
唐山市百貨大樓集團常務副總裁 解軍:
擁抱數字化確實對企業來說是一個挑戰。百貨行業發展到當下,應該說老百貨們做了先驅、做了引領、做了貢獻,同時在當下零售市場的競爭中,我們也做了一些犧牲,我們有被淘汰、被埋葬的現象發生,剩者為王下來的,也有未來的很多挑戰。
在數字化方面,我們較早上線了全面信息管理系統。在這個過程中,前端我們是受益的,后端因為當時的認知也好,或者對市場的判斷缺乏前瞻性,丟掉了一些機會。當下我們和同行之間的交流學習過程中,給自己建立了信心,在下一步的發展過程中把數字化和業務運營緊密結合起來,不斷為我們自己的企業賦能,為顧客、供應商提供更好的服務。
和奕咨詢創始人 丁昀:
現在生存較好的企業,本質上是因為手中有先發優勢和空白市場。所謂先發優勢,指的是歷史上來說在這個地方先占據了消費者心智,獲得消費者的成本為零。同時空白市場意味著最開始這個地方沒有人搭建供應鏈,早先只有線下,現在有了線上線下。
線下的核心點,未來無外乎兩點:一是怎么守住?守住你的存量、你的城市核心客群,守住就是提升別人搶你的成本。二是做細分,原來做全客層,要細分,先革自己的命。我們每做一個調改的時候,每家企業都希望能獲得年輕人。但年輕人的獲得要從別人手里搶過來的,搶過來的不穩定,沒有三年的穩定期無法轉化成商品銷售。
麥檬總經理 董俊:
現在百貨做的是精準的品類、精準的客群、精準的業態規劃。從改善購物體驗的角度來說,作為品牌方自身也在不斷尋找新的亮點、新的增長點,因為規模擴大有限,必須要做縱深向的運營和質量發展。從線下的購物體驗看,商品陳列的方式、店鋪顧客的動線設計都需要做大的改進。
和百貨的同仁進行合作,同品類VIP的打通,同生活方式的品牌之間、業態之間品牌會員的打通,不是我們品牌方能做的,一定是平臺方協同運作的。如果能夠同品類、同生活方式的業態互相VIP打通,可以共同把客流池做大。
飛書大消費行業解決方案負責人 傅強:
2023年有三個關鍵詞:一是創新,零售商都在以真正的客戶為中心,找到零售新的價值點,創新在實實在在發生。創新真正難的是在大規模之下,尤其是主營業務已經趨向穩定的時候,怎么能找到第二增長曲線,打破部門的邊界?創新落地往往難的不是說沒有目標,而是怎么把目標背后組織的協同關系搞好,讓這個目標真正清晰分解到每個一線員工去,把目標真正執行好,創新自然能落地。
二是人工智能,全行業、全社會對于人工智能有非常高的期待。對于零售服務業來說,AI重要的不只是幫助總部做賦能,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一線、讓基層員工把AI人工智能用好。這次AI革命是一次人機交互體驗的升級,以前很多系統的操作其實需要靠鼠標點擊,在大模型時代我們認為特別是面向零售服務業,很多場景可以動嘴完成。
三是全渠道經營,用好抖音的流量,是零售服務業繞不開的話題。在抖音里面經營,是廣告、內容、商品三位一體。如果品選得很好,這個品就會自帶廣告的屬性。所以大家覺得抖音競爭難,但這件事情絕對是難而有價值的。
抖音在過去的八年里面經歷了人才規模爆發式的增長,給組織管理、協同帶來特別多的挑戰,是我們的內部管理工具幫企業克服了這些挑戰。這就是飛書,它可以幫助零售服務的組織落地,更好地創新,賦能好抖音的全域營銷,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落地AI。
石基零售常務副總裁 唐天明:
企業老板們經常問我們的話題就是數字化給企業帶來什么價值?技術服務商要努力證明有價值。我認為數字化價值不是數字化服務商單獨可以做到的。很多老板都可能有一個誤區:數字化是一個手段。其實數字化可能既是目標又是手段。當純粹基于現有商業模式,就合規性降本提效輔助決策做數字化的時候,就是手段。
數字化又是目標,當我們企圖創造一個新的商業模式的時候,這時候數字化就個目標。包括過去線上多渠道、線上營銷等,也包括與抖音、紅書的結合。這時候零售商需要自己來回答這些數據化帶來什么價值,零售商需要有相應的運營團隊來實現價值。
從去年下半年到未來幾年,大部分企業將圍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:一是做基于渠道融合的顧客運營;二是真正回歸商品,數字化幫助建品牌庫、進行品類管理、加強供應鏈……三是數據資產入表,包括厘清數據、確權、定價等工作。
關于Ai的建議,一是不要做大模型,燒不起這個錢;二是做跟自己業務緊密相關的垂直應用;三是不要創新,先做加持。
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司長 趙濤:
當前核心還是市場發生了變化。我認為一是要找到自身的定位,回歸商業本質。二是提供更加豐富度的商品和服務選擇。三是為顧客提供更有溫度的服務。四是做好場景的改造和變化。政府工作講求“問需于民”,商業同樣道理,顧客到底需要什么商品和服務?什么樣的場景更能吸引顧客?可以通過大數據等手段進行深入分析挖掘。